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张中行:自然顺生 天命可求

2010-05-15 00:00: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在燕园曾经住着四位老先生,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人称“未名四老”。未名四老中的张中行以其顺生论哲学和诸多意趣丰盈的散文而知名于世。其顺生论哲学还有当代《论语》之美誉。启功先生曾认为张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且是一位人生哲学家。确实,他的顺生论人生哲学影响了很多人,而他自己则更是这一哲学的履行者。<br><br>

  在燕园曾经住着四位老先生,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人称“未名四老”。未名四老中的张中行以其顺生论哲学和诸多意趣丰盈的散文而知名于世。其顺生论哲学还有当代《论语》之美誉。启功先生曾认为张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且是一位人生哲学家。确实,他的顺生论人生哲学影响了很多人,而他自己则更是这一哲学的履行者。

  张老1909年出生于河北香河,由通县师范学校而入北京大学。青年时代博览群书,80岁后开始著书立说而一举成名。张老于2006年2月离世,享年98岁,称得上一位世纪老人了。张老一生历经坎坷,还活到如此高龄,真为当代一位独立特行的思想家。可以说,张老以自己的人生哲学观念不仅创造了学问的奇迹,而且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当有人问及张老的养生之道时,他说:“我的处世与人际都在文中显现,读了便可知我的心况。至于锻炼只是练脑、练手,身体则随他而去。补品以前用过花粉,但不适应,现在则每天七八粒鲟鱼子,每天早上吸一会儿气。历代文人养生者当首推袁枚,他是深得美食养生奥秘的。

  而我则是随心所欲,顺其自然,人要心静、少贪、顺生。每日5点左右起床,找僻静处做杨氏128式太极。我以为,功夫在其外,真正能使人长寿的秘诀,主要是心境,心宽能容,心静则安,心诚得平,心顺则解。如能做到‘生前无愧于屋漏,死后含笑于九泉’,也就足够了。”

  自然顺生 随遇而安  在张中行这位长者心中,提得最多的人生哲学观念就是要人随心所欲,顺其自然。用张老自己的话说就是:“人要心静、少贪、顺生。”

  他的顺生论人生哲学观表达出了一位平凡人生存的信念,没有高姿态,却又是最深得生活的玄机。  在中国文化中,孔孟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儒家伦理精神一直在国人心目中投下了夺目的光环,它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为了理想而前仆后继。

  在历史的长河里,孔孟思想也一直受到道家自然养生论的批判,儒道的张力构筑了中国文化的互补结构。当代张中行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出发提出了一种顺生论人生哲学,表达了一个普道人的人生态度,赢得了很多人的共鸣。

  所谓“天命之谓性”也就是对于生命来讲,活着比死要好,这是天命。快乐比痛苦好,这也是天命,天命如此,本性如此。“率性之谓道”,意思是说顺着本性做,这就是生活之道。本性由天命而来,我们的生活之道只能这样。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要紧的了。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天命赋予人的最神圣、最重大的事情就是好好地过完这一辈子。所以,张老认为生存即是人类最大的善,人为了活下去的举动都是值得理解的。对于一个儒家伦理道德浸染很深的国度,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令人振聋发聩的呼声。  小民何求,就是活着。张老以一颗普通人的心态表达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人生道理:

  生是一种偶然,由父母至祖父母至高祖父母,你想,有多少偶然才能落到你头上为人。上天既然偶然生了你,所以要善待生,也就是要善待人。

  善待生,必然面临着求生的关键时刻做何选择的问题。张老认为如果为一时的意气,死则死矣,但这是匹夫之勇。张老认为人最舍不得的是生命,人都怕死,只要良心不亏,为了求生,即使说点假话也是能够理解的。

  这种顺生求生的人生态度,不仅让人想起了晚明士人李贽的“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的观点,这是一种私心,一种俗心,更是一种真心。有了这种畏死求生的生命动力,生命力的顽强就可想而知了。这种顺生论哲学可以说是一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伦理,没有所谓的高尚价值和理想,但却是最为真切,也最为真实。

  张老正是在这种人生观下,顺应着时代的变化,走过了那段动荡的岁月,而依然坚强的活着。  常人常态,别无所求

  曾经有人问张老的养生之道,张老坦然回答道:“我没有什么养生秘诀。要说有的话,就是我这一辈子,一不想做官,二不想发财,只是一门心思读书做学问。除此之外,我别无他求。”

  张老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别无他求的人,季羡林先生曾称张中行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而张老则说:“我乃常人,就安于常态。”一种平常心使得张中行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九十多年。

  尽管张老先生大半生“伤哉贫也”,他但既不轻视钱,也不奉拜金主义。他一生都安于过着粗茶淡饭、家徒四壁朴素日子,但他依然过得很潇洒轻松,谁又不承认他是一个极为富有的人呢?   作为20世纪30年代北大红楼旧人的张中行,与胡适之、刘半农、周作人、梁思成等都有或文墨之交或授业之谊;他通今博古,学识渊深、著述丰盈。但名噪文坛的张中行先生又确如一般常人,在他身上,你绝看不到一点名人通有的气宇轩昂和居高临下的派头。你看他相貌平平,身材清瘦、平日里总穿一件旧式蓝布中山装(写东西时,怕磨坏衣肘还不忘戴上套袖),脚下常是一双黑色斜纹布面鞋。也不会把一位大师和这种装扮联系起来,难怪人有说他更像一位老店员或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师。

  张老大半生是在社会动荡和祸乱中度过的,一直都是居无定所。直到1995年10月他85岁时,当看到人家不断分房子,才想到自己也是无房户,可以向单位申请房子,这才由寄居的女儿家乔迁到一套建筑面积78平方米的三居室。到过张老家的人都会对他的那个小三居室记忆最为深刻,他家是没有装修的,还是修建交工时的原样毛坯房。至今仍是水泥地、白灰墙,估计在全北京这样的房子都找不出几家了。

  不装修并不是没钱的缘故,而张老先生顺应自然,常人常态的生活观念的表现。张老先生曾解释道:“寻常车马之客,今雨居然来了。满脚黄泥,我就可以开门迎入而面无难色,如果水泥面上加了纯毛地毯主客都怕,‘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的诗意就破坏殆尽了。”   在张老先生的平凡生活中,他和夫人李芝銮也是一直相濡以沫。外人可能一直关注的是张中行和《青春之歌》作者杨沫的那段感情。

  其实对于张老来说,那只是人生中的一段过往的爱情而已。这里无所谓谁负谁的问题。所以,当杨沫去世时,张中行并没有前往参加追悼会。张中行认为所谓告别,有两种来由,或情牵,或敬重,也可兼而有之,对于她,两者都没有。仪式后,张中行接到女儿来信,主旨是说生时的恩恩怨怨,人已故去,就都谅解了吧。张中行复信时说,人在时,我沉默,人已去,我更不会说什么。

  是啊,对于张老来说,现在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夫人才是他人生中真正的伴侣。冬天的张老好像穿得挺单薄,遇有人问冷不冷时,总是一手掀起外套衣襟,一手拉出里面的小袄:“我还穿着棉袄呢!”暗素的棉袄很抱身,显然出自夫人之手,温暖可靠。张老总是说:“吃饭我不知饥饱,老妻不给盛饭,必是饱了。穿衣不知冷暖,老妻不让添衣,必是暖了。”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妻子的信任和爱意。

  “乞米羞新友,添衣问老妻。”对于一位老人来说,这又何尝不是最为幸福的事情呢?   平凡人的生存信仰,平凡人的生存方式,铸就的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张老对人生真谛的洞察,也使得他能不为物役,顺应自然,得享高寿。

  饮酒有度 怡情养身  对于饮食,张老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一日三餐也是粗茶淡饭。不过,因为重生的缘故吧,张老在饮食上还是有一些独特的养生之法的。他是个典型的文化,向往魏晋士人的风度,对于酒也有着一种特殊的嗜好。虽然张老先生的每日都要饮酒,但从不贪杯。这种科学健的饮酒方法也是值得我们那些酒桌上的朋友借鉴的。

  张老先生虽已年过九旬,但依然恋酒,且不分类,白酒一两为宜。不过张先生饮酒必要下酒菜。先生幽默地说:“现在我是心也坏了(指心脏不好),将成‘无齿之徒’,吃东西合胃口就是好。主要是软烂些,包子、炒饼都是顶好,两块豆腐干,两片酱牛肉也可成为佐酒的菜肴。吃剩的饭兑点开水就是汤,而且是原汤化原食。”

  张老喝酒也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他并不喜欢什么高档的酒,一般的老白干、二锅头、白兰地都是他的最爱。张老曾写过一篇《酒》的文章,在文中,他对自己的喝酒历史有过一番追究。他向往的是吃家乡饭菜,喝着不算高贵但可口的白酒,在微醺中畅谈旧事。

  张老经常和一些友人小聚上酌,不过他饮酒非常节制,极少喝醉。这是一种平凡人的喝酒常态。也是最为洒脱自然的喝酒方式。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