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家的老奶奶大清早就出了门,背上一个蛇皮袋,去外面捡垃圾,家里人都还睡着……也许你身边也有这样的老奶奶、老爷爷,被家里人责怪、不理解,你也觉得这种行为太奇怪了,明明家里不需要捡垃圾为生,为什么还要如此辛劳呢。现在就来解密老人家们对拾破烂情有独钟的原因……
家有“拾荒老人”?
住在小区里的陈女士最近非常郁闷,惹她难过气愤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快七十岁的老母亲。年初时为了表达孝心,陈女士给母亲在城里买了一个小公寓,可是从搬家开始,陈女士就不断和母亲吵架。原来母亲准备把乡下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搬来,例如破餐具、旧衣服等等,什么都不舍得放弃,明明子女的经济实力已经很好,可是在母亲看来,这些“破烂”才是自己的宝贝,说什么都不愿意扔掉。陈女士勉为其难的同意了,谁知搬进新家的母亲最近竟然每天从垃圾箱里捡东西回来,旧毛衣、旧书本还有一堆瓶瓶罐罐,这种做法让陈女士感到十分不解,更在小区邻居面前感到难堪,气头上的她和母亲大吵了一架。
打开电视,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多新闻报道中提到老人的这种守旧情况,即使家里存储空间有限,旧东西成堆,他们也不愿意把这些东西送人或扔掉,有的经济收入稳定的老人竟然还选择出去捡垃圾,当起了“拾荒人”。带回来的这些东西根本没有太大的价值,而且也不值钱,所以大家都想不通为何老人放着家里的好东西不用跑出去捡垃圾。有时子女趁着老人不注意扔掉东西还会惹来父母的埋怨,父母责怪年轻人太浪费、不懂得节俭,子女生气父母不好好享福,思想守旧。
老人家为啥爱“拾破烂”?
对于许多老人来说,晚年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充满挑战的。部分老人退休后,不太适应角色的变化,对自己的认同感逐渐降低,身体还未衰老,心理却老了起来。尤其现在许多年轻人崇尚独立空间,大多离开家或搬出去住,陪在老人身边的时间越来越少,孤独感更容易让老人产生精神上的空虚。对于陈女士的母亲来说,虽然住进了新房子很幸福,可是脱离了之前的社区环境,一时间没有熟悉的人聊天打发时间,心中的话也没处表达,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也会让老人不适应。再加上许多老人对疾病、死亡等事件的恐惧,他们急迫需要找到一个出口,来弥补内心的无助,寻找安全感。
对于经济稳定的老人来说,他们仍然愿意拾荒,其实排解的是“心荒”。通过捡拾垃圾的过程释放自己的情感,充实自己的生活,同时又将自己的存在感附于捡拾到的垃圾上,有时候一点点废品得来的钱也会让他们高兴很久,因为这样他们才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才认为没有被大家遗忘,他们选择通过保留某些物品来获得内心的满足。拾荒行为背后的原因是父母的内心不安全感。
在父母眼中,旧物的价值不是在于金钱多少,能否被利用,而是对过去记忆的一种承载。他们因为在意过去的美好,把对回忆的留恋、对存在感的渴望投射到那些具有时代感的物品当中。如果细心观察,我们会看到,那些喜欢“收藏”垃圾的老人,缺乏兴趣爱好,正是这种内心的空虚才促使老人选择这种方式,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关爱。
另一方面,父母不爱扔掉旧东西也可能是过去生活习惯的一种延续。他们大多经历了生活的窘迫,所以节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惯性。勤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他们看见浪费心里就不踏实,所以如果此时子女强迫他们扔掉,或者没经过他们同意就扔旧换新,父母是不太能接受这种改变的。
老人“拾破烂”,小辈怎么办?
对子女来说,要理解父母的这种心情,接纳他们怀旧的思想,不要采用粗暴的方式、命令的方式将其扔掉,可以找一个时间,同父母一起整理旧物,主动了解他们对这些物品的理解,这种陪伴对父母来说非常重要。如果父母只是为了回忆,那么挑几件重要的留下,如果坚持不愿意扔掉杂物,也可以和他们商量将其分类,把能再利用的东西送给需要的人。
通过和父母一起整理物品,分享这些物品的回忆和故事,让父母感到被尊重被重视,才会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在老人心中,他们需要安全感的满足。老人的心理变化是微妙的,他们不愿意把心理的难处告诉给子女,都是自己默默承受,所以这时候老人更需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希望消除老人的这种“收藏”癖好,作为子女应该及时的表达对父母的关爱,减少他们对旧物的依赖,设法同老人一起将生活充实起来,让老人“没时间孤独”,这样就会逐渐帮助老人戒掉收藏垃圾的习惯。
同时也要多注意老人这些“收藏”行为的变化,如果老人的囤积物品越来越多,也可能是身体出现了病变或衰退,要及时对老人的认知能力、行动能力进行评估,根据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和就医治疗。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