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创新是一种“慢”的艺术

2015-06-10 01:36:17生命时报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近日,《生命时报》专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创新教育科学亚洲中心主任林晓东教授,结合她在美国任教多年的经历,解读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美国社会流传着一句话:“不创新,就灭亡。”当今世界竞争激烈,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的竞争力、创新力。然而,中国家长使出浑身解数让孩子考高分、上名校,却忽略了考高分充其量只能反映某个方面的能力,还有许多能力的重要性远超考试能力。近日,《生命时报》专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创新教育科学亚洲中心主任林晓东教授,结合她在美国任教多年的经历,解读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浮躁的社会难有创新

  “《纽约时报》曾刊发过一篇题为《中国慢下来》的文章,呼吁中国人不要只顾经济飞速发展,而忽略思想的升华。因为没有思想,或者不愿花时间完善自己的思想,谈不上创新。”林晓东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们在创新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浮躁,过于功利化,只求结果,不问耕耘。

  “俗话说,思想走多远,行动才能走多远。深刻的创新思想需要沉淀,要有‘板凳须坐十年冷’的积累,需要‘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学术操守和氛围,需要思想成长、孕育的环境。深刻的思想犹如十月怀胎即将分娩的婴儿,需要经历长期的孕育和痛苦的分娩过程。”林晓东继续说道:“创新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慢的艺术,需要耐得住寂寞,浮躁不得。深刻、创新的思想一定是经过长期、痛苦思索的过程,如果缺失了这些,所谓的思想创新将只会流于肤浅的想法而已。”

  学而不思是最大的问题

  作为一位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在林晓东眼中,中国的教育在创新上有所缺失。首先,中国家长认为老老实实在家写作业的就是好孩子,却很少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及创新素质的培养。可天天重复前人的东西,教育出来的孩子千人一面。“家长注重孩子能不能背下唐诗300首,却不注重孩子们能不能写出一首诗。”林晓东形象地指出。重质不重量的教育,导致我国杂家多,但专家少。其次,在不少家长眼中,“素质教育”就是报各种学习班,英语、钢琴、跆拳道……花样百出。但如果不重视孩子的兴趣,所学的东西不是孩子自己主动追求的,就很难有持续下去的动力。

  归根结底,学而不思是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林晓东说,在美国,基础教育则更重视能力的培养。“比如纽约的一所教会学校每年只收45名学生。学校招生并不看重成绩,而是注重能力,甚至会为了一个孩子面试4个半小时,这种办学模式在中国是不可能的。”从更深层次来说,中国式教育折射了国人好大喜功的浮躁心理。

  正是由于教育出现了种种问题,导致中国的学生不愿意思考,交往能力差,总是待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不愿走出来。在林晓东眼中,这些现象在中国留学生身上体现得一览无余。“我曾经和3位美国常春藤名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主任聊过,他们无一例外地指出,中国留学生似乎对与人交流越来越不感兴趣。上世纪90年代来的中国留学生中,至少有60%参加了‘寄宿家庭’项目。该项目就是为了帮他们接触美国人,进而深层理解美国文化。最近这些年,只有不到15%的中国学生愿意参加。这些数据说明,中国学生变得不那么渴望接触美国文化了。”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留学生普遍觉得和中国朋友们在一起,心理上更容易获得满足感。有些人认为根本没有必要主动与美国人进行接触。”林晓东分析说,现在的中国留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安全”地成长,往往帮助孩子解决与人交流中的问题。由于有人代劳,有些孩子根本想不到与人交流的重要性。

  在快的前提下保证量

  要想提高创新能力,林晓东认为,国人应该学会如何在快的前提下保证量。关于如何推动教育创新,她提出了4方面要求:一要克服浮躁的心态和行为方式;二要提升质量意识,建设质量文化,比如在企业里,要奖励质量优先的人或团队;三要走出自我、小我,释放正能量;四要加强跨文化的心理研究。

  作为一位成绩斐然的华裔教授,林晓东的个人经验无疑值得分享。“我今天取得的这一点点成绩,完全得益于以下5点能力。”

  1.在某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我目前专注于认知、跨文化交流和教育技术的研究,这些是我的兴趣所在。

  2.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每天我都要和同事、学生就各种问题进行沟通,如何准确清楚、有条有理地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对方,是非常关键的。

  3.打造健康稳固的社交网络。我要与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同行一起探讨并撰写学术文章,要申请不同性质的基金项目,要和商界人士交流寻找合作的机会。以上种种,都要求我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稳固的社交网络,从而支持已有的工作。比如获得“卡耐基学者”称号、“美国教育研究协会杰出研究奖”的时候,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这些朋友打电话,分享我的喜悦,并感谢他们的支持。没有他们,我无法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没有他们,我无法认识到自己潜在的弱点和不足。

  4.在多重压力下自我调节。在异国生活工作,难免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巨大的压力。我认为,与其逃避,不如直面它们。为此,我到美国之初,强迫自己参加各种当地人的活动。在与异国文化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原有的压力不但得到了缓解,而且让我有机会重新认识自我,重新给自己定位。

  5.协调关系,提高化解分歧的能力。当我们与来自不同背景下的同事伙伴合作时,出现误解、分歧甚至矛盾都是非常正常的。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化解矛盾,并增进彼此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39热文一周热点
推荐专家更多
  • 牛京育副主任医师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精神科

    擅长领域: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诊治成人及儿童心理问题及各种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 抑郁症、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 睡眠障碍等。

  • 李恩泽主治医师广东优眠精神心理专科

    擅长领域: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进食障碍(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厌食),躯体形式障碍,强迫症,社交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及人格障碍等疾病的诊治,特别对难治性精神病的治疗有一定心得。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广东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临床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联络会诊组成员,广东省干部保健中心《岭南保健》杂志科普专家,广东省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专家。

  • 汪波主任医师重庆市肿瘤医院

    擅长领域:抑郁症、失眠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孤独症、强迫症、焦虑症、网瘾、阿斯伯格综合征、酒精成瘾、神经衰弱、神经性厌食症、恐惧症、产后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躁狂抑郁症、妄想症、精神发育迟滞、心理发育障碍、睡眠障碍、孤独症、心境障碍、进食障碍、精神障碍、成瘾疾病、神经症性障碍、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