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络已经遍布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了,特别是对于偏向年轻一代而言,如果不上网的话感觉自己就已经跟整个社会脱节。网络上有无数我们知道的或者不太知道的事情,庞大的信息资料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如果过于信赖网络的话,可能会带自己的心理生活带来不好的影响。
张女士比较关心健康方面的问题,也经常到相关网站浏览。最近,她无意中看到一组皮肤肿瘤的图片,都是由痣发展而来的。联想到自己身上的几个黑痣,她不由得警惕起来。她越看这些病理图片,越是觉得自己也有类似的问题。于是,她又看着身体上的黑痣与图片进行对照,结果越看越紧张。第二天,她把网上看到的图片打印出来,带着这些资料,到医院皮肤科看医生。医生给她做了一些简单的检查后,认为她并没有问题,让她不必担心。
像张女士这样的情况,医学上称为疑病症。当事人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担心或深信自己患了一种或多种躯体疾病,经常诉说某些不适,并反复就医,经多种检查均不能证实疾病存在。这种强烈的牵强附会的观念、不必要的担心就是疑病症。一般发生在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
昔有书刊疑病症 今有网络疑病症
有疑病症的人喜欢道听途说,愿意阅读医学科普报刊,甚至不惜花费时间啃大本的医学专著。每看到一种病,都感到与自己症状相符,怀疑自己得的就是这种病。这类疑病症可以叫做“书刊疑病症”。
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些人在浩瀚的网络中,经常会发现与自己相似的疾病。随便点击一个病名,把描述的症状跟自己的感受加以对比,都觉得很像,几乎就是在说自己,于是就怀疑得了这种病。这种疑病症的病根来自于网络,所以叫做“网络疑病症”。
疑病症患者个性常常是敏感多疑、主观、固执、以自我为中心,且自怜和孤独者多见。患者常自我暗示或条件联想,如见友人死于肺癌,患者对自己轻微胸痛会过分关注,加上医生说的一些话,就可引起患者的疑虑。
疑病症患者个性常常是敏感多疑、主观、固执、以自我为中心,且自怜和孤独者多见。患者常自我暗示或条件联想,如见友人死于肺癌,患者对自己轻微胸痛会过分关注,加上医生说的一些话,就可引起患者的疑虑。
3.疑病观念:患者确信自己患有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某种疾病,尽管理由不充分,但绝不是毫无根据,患者的推理也没有明显荒谬的地方。往往针对某一明确的器官疾病,为明确这一问题不断寻求调查验证。患者为了让医生明确诊断他患了某一疾病,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求医、检查。若是阴性结果,可能对已有的观念有片刻的动摇,但过分的注意力并未从身体上转开。一旦再发现有不适,立即认为病还是有的,只不过未查出而已;甚至认为最先进的仪器还没有制造出来,以后肯定会查出来。
如何预防网络疑病症
1.少查资料:有疑病倾向的人尽量不要查阅有关医学卫生方面的资料,尤其避免上网查阅,这是疑病症心理预防的重要原则。
2.勿乱求医:改变四处投医问病的习惯。只有确实有某种疾病,才接受必要的医学诊治。
3.不要太敏感:杜绝经常自我注意、自我检查、自我暗示的不良生活习惯。因为人对机体内部的各种信息和各种刺激都有感知能力。感觉过分敏感,就会脱离现实,会把生理的感觉疑为疾病的过程,把轻微的小病体验为大病、重病。感觉要恰如其分才能准确评价机体的状态,无根据的担心疑虑,本身就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因素,是诱发多种身心疾病的导火线。
4.不要过分关注:只要不是器质性疾病,对自己身体上一切功能性症状和不适要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
5.接受诊治:对于偶然发现的确实存在的疾病,要积极诊治:对于个人不能克服的疑病症,必要时接受心理咨询。
(实习编辑:梁子豪)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健康北京人网络征文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