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感冒高峰季节,许多家长带孩子到医院看病,还没进诊室孩子就哇哇大哭起来,有的被强行打针后哭得脸红耳赤,甚至发生呕吐、憋气。尤其是8个月至4岁的幼儿,因为自我意识开始萌发,比其他年龄段孩子更易表现出紧张和恐惧。专家建议,家长在带孩子就诊前不妨先做足功课,可有效减轻孩子对医院的恐惧心理,提高他们对医生的依从性。
要让孩子了解看病的过程。多数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害怕,带孩子看病前尽量避免和孩子谈论看病的任何情景,然后突然把孩子带到一个他们完全不了解的陌生环境中。
“这就好像我们大人突然被人劫持了一样,不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当然会很恐惧了。”李海浪说,在带孩子求诊前,家长要给他们详细描述医院情景,还可以通过做医生和护士的游戏让孩子自己体验看病的过程。
看病时要关注孩子的感受。许多家长将孩子带到医院诊室后,面对孩子的哭闹视若无睹,有的甚至会责骂孩子。李海浪讲到一个例子:一个4岁的小女孩看病时哭着喊妈妈,可是母亲根本不理会她,于是小女孩就开始乱踢乱打。
李海浪摸摸小女孩,问:“你有什么要说的吗?”孩子当时有些惊愕,然后模仿妈妈的语气,讲自己有些咳嗽。随后的检查小女孩都比较配合。“孩子是需要充分尊重的,她当时就是希望被关注,来解除她内心的不安全感。家长此时就应该多听听她的想法,安慰她,或者再通过拥抱等,让她获得安全感。”李海浪说。
不要欺骗孩子“打针不疼”。带孩子就诊时不少家长喜欢欺骗孩子。比如明明要打针,嘴里却说:“不打针,我们不打针”,结果却把孩子一把按住,让孩子扎针。
或者对孩子说:“打针不疼,打针不疼。”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后,孩子对家长、医生的依从性就会越来越差,不仅奋力挣扎,有的还会由于哭叫过度出现憋气,呕吐。
“看病时孩子的过度紧张,远比疾病对孩子的损伤大。一些孩子歇斯底里,拼命哭闹,消耗体力,加剧病情,对孩子健康很不利。”李海浪指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家长如实告诉孩子要如何治疗,而且态度坚决。孩子尽管一开始有些哭闹,但他们发现不得不接受这个结果的时候,会逐渐平静下来。
(实习编辑:张华仙)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进食障碍(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厌食),躯体形式障碍,强迫症,社交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及人格障碍等疾病的诊治,特别对难治性精神病的治疗有一定心得。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广东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临床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联络会诊组成员,广东省干部保健中心《岭南保健》杂志科普专家,广东省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专家。
擅长领域:抑郁症、失眠、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精神障碍、躯体化障碍、头晕头痛、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神经衰弱、心理障碍、植物神经紊乱、癫痫、酒瘾、网瘾等精神心理疾病。
擅长领域: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焦虑症,学校/社交恐惧症,强迫症,抑郁症),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网络游戏成瘾等,以及儿童青少年常见的行为问题:发脾气,咬手指,退缩行为、依赖性行为、攻击性行为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