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当更适合的人出现时 婚姻该何去何从?

2012-02-29 01:32:00心理月刊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偶然地吸引和伴侣关系偶尔的更迭,是人生的常态,也是对自己的幸福负责任的表现。但如果在已有的伴侣关系之外总是能够看到“更适合的伴侣”,就可能带有自恋的特征。

  为什么你会看到一个“更适合”的?

  无论选择什么,一个更适合的伴侣的出现,通常可以理解为对彼此关系已经不满足的信号。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说:“在稳定的伴侣关系中,你主要的需要已经被满足了,但你肯定还有没有满足的需要,当它上升成为最主要的需求时,就会去发现能够满足这个需求的人,‘看到’更适合的伴侣。”也就是“更适合”的伴侣是被你自己的需要发现的。

  心理学认为,伴侣关系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变化的——在伴侣关系建立之初,双方因为相爱,而彼此容纳,各自的个性都被接受。但随着两个人的关系融合,进入一个分歧和差异加大的时期,就会渐渐变得不符合对方的要求。这时候,你就会把视线转移到二人世界之外。

  荣伟玲解释,有两个时机,人们特别容易看到“更适合”的伴侣。一是纸婚前后。“两个人结婚时间不长,在以前没有共同生活的基础,双方处于幻灭期,差异开始显现,这时候的冲突往往显得不可调和,双方很可能会向外寻求理解和慰藉,很容易撤退。”另外一个阶段是40岁左右。“这时候人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种对年龄的危机感,会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总结,发现还有很多未曾实现的愿望和没有尝试过的生活方式,就会比较不甘心,容易投奔新伴侣。”

  是“更适合”,还是一种错觉?

  那些勇敢地向前迈出一步的伴侣们,与更适合的伴侣在一起,是否有更多幸福?

  王莹觉得自己比以前要幸福很多。“他大我10岁,比我成熟,他带着我成长。和他在一起,我觉得我人生的平台变得很宽阔。”王莹说,他们先在美国生活了3年,现在一起回到国内,创办IT公司,还有了一个孩子,感情也很深:“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彼此。”

  Daisy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既不能说不幸福,也不能说很幸福。”她是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中国北方区高管,孙平则是一个非诉讼律师,他们相遇时双方都有家庭。“现在我们仍然相爱,但我没有想到其中有这么多困难。”Daisy会感受到那个前妻的存在和影响——事实上,那前妻还在作为孙平的妻子时在家里招待过她。孙平也无法不想到另一个男人曾经存在过。“这真地妨碍了我们获得更多幸福。”Daisy说。

  与更适合的人在一起,伴侣们通常会遇到像Daisy这样的问题。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分析,第二任妻子通常会有一种负罪感,也不能完全相信自己能像第一任妻子那样完全得到丈夫。在《谁在我家》中,海灵格建议:“如果他们承认自己因第一任伴侣的损失而获益,承认如果不是前一任伴侣的放弃,自己就不能拥有新伴侣,上述情况就可以改变。尊敬系统中所有的人是系统达到平衡的决定性因素。这样,一个男人和他第二任妻子才可以亲密在一起,但是他们对第一任妻子仍然有某些道义和责任,他们之间的关系也绝不会和第一任关系一样。如果一个女人得到她的丈夫时导致另一个女人有所损失——新伴侣中当事人如果能够明白他们欠了以前伴侣的情,成功的机会就大。他们接受自己体会到的罪恶感,并承认随着新关系建立所产生的罪恶与歉意,这样他们的关系就能更加深入和更加实际。”

  梁英美则认为她自己“被自己的幻觉欺骗了”。“我认为是更适合我的人,当真正在一起后,最初还是挺好的,但过一段时间,我却发现我所面临的问题,和我在前面的关系里的问题是一样的。”对此,荣伟玲的分析是:“一个更适合的人可能对应了你一个新产生的需要,当这个需要满足了,你会接着产生新的需要,你就不再需要他了。然而你还有新的需要产生,那么你会继续发现更适合的伴侣吗?在很多时候,一个更适合的人,只是你的错觉。”

  更深入地认识自己

  心理治疗师姬雪松认为,一个更适合的伴侣的出现,无论你如何选择,无论你从中体验到什么,都可以将之视为一场自我认识运动。“我们是从他人的眼光中看到自己。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个人更适合我?吸引总是有原因的,有我们自己的潜意识在起作用。”

  一个例证是这样的:有一个女人,在她10年的婚姻生活中,长期保持着与另一个“更适合”她的男人的关系,但她始终不选择。后来通过精神分析的治疗发现,她恐惧存在于两个人之间的、特别亲密的连结。所以她总是需要遇到一个“更适合”的伴侣,“更适合”的伴侣是对她的恐惧的稀释,这样,亲密感就不会太浓了。

  这就是解读这个“更适合”的伴侣的意义。“它的意义就在于,改变不一定是所有事情的结局,认识也许就是终点。”姬雪松说,“尝试去解读这个‘更适合’的人对自己的意义,思考为什么我认为这个人是更适合我的伴侣,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包括我们的欲望、我们潜意识中未满足的需求,获得自我的成长,而这是更深刻的变化。”

  对话:“我不认为太多就是问题,重要的是他/她的个人体验”

  ■ 《心理月刊》:我们注意到有人命名了一种“不满意就换综合征”。您怎么看今天的伴侣们所面对的挑战呢?

  姬雪松:追求幸福和更好的生活是值得欣赏的。我们要看到,偶然地吸引和伴侣关系偶尔的更迭,是人生的常态,也是对自己的幸福负责任的表现。但如果在已有的伴侣关系之外总是能够看到“更适合的伴侣”,就可能带有自恋的特征:他/她把婚恋过度理想化,不断追求心目中完美的人。对伴侣关系不断更迭,还可能表明这个人不完全成熟,心智成熟的人会去找到足够好的伴侣,并从伴侣关系中获得满足,而不会经常地陷入不满足。

  ■ 在这样的频繁更迭中,会体验到幸福吗?

  频繁地更迭伴侣,并非在掌控生活,而可能是陷入了一种身不由己的漩涡之中。特别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更迭,很可能与他/她更迭的伴侣无关,而只是他/她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经历或是强迫性重复。这种更迭很可能是病理的,通常也很少会感觉到幸福,而且他/她的整个人生,就好像没有根据地一样,是空洞的。

  ■ 就是说,不要太多地去发现更适合的伴侣,二三个可以,太多就可能是问题?

  我不认为太多就是问题,重要的是他/她的个人体验。如果在这一过程中,他/她的体验是焦虑的、急促的,就好像是被某种力量驱使着,那么这个人是不自由的。但如果他/她有非常充足的幸福感,他/她的情感积累越来越丰富,人生也越来越有能量,那么,我认为没有什么问题!

(责任编辑:周菌)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姬雪松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心理咨询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