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不得那个男嘉宾的名字了,其实也不用特别说明是谁,这样的表达无论在舞台上还是在生活里,你一定都不陌生。他说,“我认为爱不是索取,而是奉献,就是为你所爱的人的幸福奉献你的全部”。
当时很想问他,如此伟大而美妙的爱,你能不能给我呢?忍住了,我怕他听了会很诧异,更糟糕的话,或许会感到被无聊地唐突。他会怎么回答呢?“抱歉,但是我并不爱您,您并不是我所爱的人。”是吗?
爱的真谛到底是奉献还是索取,沿着这种逻辑去思考爱情,恐怕会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的,它是浪漫的爱情跟我们不甘寂寞的理性开的小玩笑。
将爱情神性化的人可能更多地认为,爱是一种奉献。抽象地讨论“博爱”,或许勉强能维护住这个观点,但面对一桩具体的爱情时,很快就会发现,在你只爱这个人、不爱那个人的背后,或者说,在你只对这个人奉献,而不对那个人奉献的背后,一定另有奥妙。这奥妙便是,你对这个特定的对象的奉献使你愉快、满足因而心甘情愿。舍此奉献,你的满足也无从谈起。
有些人关于人际之间相互满足的常识是狭隘的,他们以为这是一种零和关系,即甲从乙那里获得的满足越多,乙的付出、奉献或曰牺牲也就越多。然而,亲密情感在双方的所谓奉献与索取中为什么不可以体现为一种共赢的逻辑呢?即甲从乙那里获得满足的过程恰好是甲满足乙的过程,双方的需要与满足恰成互补,而不是“献”与“取”这一类多少带有输赢得失的判断的概念。
如果有人在爱的奉献中从来没有过自我满足感,而是一味承受着剥夺的感觉,接下来便有两种比较大的可能性:一是他会否定和渐止这种爱,二是在沉没成本渐大而不忍和不能放弃下,这种爱日渐走向怨恨交织的畸形和变态。
既然世俗的男女之爱实质上也是一种相互补足所产生的强烈吸引,那么,女人在爱中找什么满足?
1、寻找为生活现实问题买单的“一卡通”
当然,这种特权幻想多半是男权文化激励出来的,男人即“难人”,老公即“劳工”。因此,有些女人会把婚姻当作转运换命的二次投胎,才会看到,在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婚恋观念与方式调查报告”中,来自全国3万多个家庭的调查对象,有70%的人同意“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虽然大家讨论时并未明确“干”与“嫁”的定义,但约定俗成的理解就是,对于改变别人看得见的生活状态来讲,努力工作不如嫁个有钱的好人。爱情冲动处于旺盛期的女孩们大抵刚走过泥泞的青春期,年轻的生命中曾遇到过的困难坎坷让她们望而生畏、避之不及,很容易产生的幻想是,我所承受的苦难必定是有意义的和将得到补偿的,如果我能找到自己的“王子”,我便能从此过上随心所欲的幸福生活。
所以会有女孩子问:“你是警察,经常要加班,如果我要你随时回来陪我,怎么办”;“我有‘公主病’,不做家务而且爱耍小性子,有时会无理取闹,你受得了吗”;“我是月光族,我认为女人生来就是应该享受的”;“我不想工作,外面的世界太凶险,我希望做全职太太”……她们在此并不认为自己的个性或生活态度有问题,她们认为所有的现实问题只是在于没有遇到一个能接受这样的自己的王子。
简言之,有些女人试图推卸自我成长的责任、回避生活中必有的困难,希望通过择偶和婚姻一揽子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问题,一劳永逸,甚至不劳而获。当然,她们也经常希望能够改变自我,但事实证明,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变化给我们带来未知,而未知总是与陌生、缺乏安全感、危险和恐惧相连。变化需要我们采取新的行动方式,抛弃旧的生活习惯,这种弃旧从新总是令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
爱人和婚姻,在有些女人那里被用作解决生活困难、情感孤独、个性障碍、个人价值甚至生存困惑等问题的灵丹妙药。问题是,除了祝她们好运,也会有疑惑,除了守株待兔,还可以怎样努力去擒获“好男人”呢?一个女嘉宾说:“我一直寻找一个man的男人,结果发现最man的是自己。”
“一卡通男人”不容易做,很多男人对此目标望而生畏或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旦性别文化的堤坝有松动,撑不住的男人们也会率先出逃。另一个女嘉宾则说:“你是谁,便遇见谁”。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青少年期情绪行为障碍等各种精神疾病的诊治、早期干预和治疗,以及各种心理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咨询、全病程综合精神康复培训(本人曾参加中德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研究系列培训、中美认知行为行为治疗系列培训班、中英(David教授)精神病认知行为高级培训班以及国际巴林特小组培训)
擅长领域:失眠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器质性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
擅长领域: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焦虑症,学校/社交恐惧症,强迫症,抑郁症),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网络游戏成瘾等,以及儿童青少年常见的行为问题:发脾气,咬手指,退缩行为、依赖性行为、攻击性行为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