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的出现,大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不再需要面对面的沟通,有些不能当面说的话也能通过手机发出,因此手机成为年轻一代们喜欢的通信工具,不过这样却可能让你随时跌进一个心理陷阱当中。
最近,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一批研究人员经过对1000名使用手机短信服务的人调查后发现,所有被调查者中越是频繁收发短信的,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忧虑感和内向型个性就越强烈。
相关方面的专家也认为过于频繁地使用手机短信功能实际上不仅是无助于人们提升自己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在某些时候甚至可以让自己的性格变得具有较强极端性的内敛和心理障碍。
据参与此次研究的佛瑞斯·瑞德博士介绍:“在被访问的1000人中,有32%的人可被明显地归为频繁收发短信的一类,另外还有超过一半的参与者则认为主要靠正常的手机通话来与外界取得联系,而不是把短信作为沟通的主要渠道。至于其余约18%的人则很难被界定为上述两类中的任何一个。
调查结果显示,在占总数超过三成的那群人中,他们每人的手机月花费平均起来要比另外那些超过被访总数50%的主导手机通话而非收发短信群体的每人月均手机花费高出近约六成。另外,调查还发现年龄在25岁以下的青少年仍是手机短信功能的最主要使用者。”
佛瑞斯·瑞德博士还说:“一般来讲,那些宁可选择通过短信这一方式来与他人沟通却并不依靠一般的电话交谈或面对面交流的人不仅通常都会比大多数人更加内向,而且孤寂和内心空虚相对来说也是此类人所普遍具有的个人特征。
同时,通过与其他的研究比对后,我们也发现很多更喜欢通过手机短信交流的人之所以对这种交际方式情有独钟,最主要的原因是短信沟通允许双方之间都不必即刻对另一方做出回复或应答,从而留出了足够的考虑时间。”
(实习编辑:李丽欣)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青少年期情绪行为障碍等各种精神疾病的诊治、早期干预和治疗,以及各种心理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咨询、全病程综合精神康复培训(本人曾参加中德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研究系列培训、中美认知行为行为治疗系列培训班、中英(David教授)精神病认知行为高级培训班以及国际巴林特小组培训)
擅长领域: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躁狂症、精神障碍焦虑症、社交障碍、恐惧症、强迫性障碍等精神心理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
擅长领域:抑郁症、失眠、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精神障碍、躯体化障碍、头晕头痛、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神经衰弱、心理障碍、植物神经紊乱、癫痫、酒瘾、网瘾等精神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