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美剧的人对此一定不陌生:一个人说话的时候,眼睛看的方向会透露他是否在说实话:一个右撇子说话时如果看向右边,说明他的右脑半球正在运作,而这个区域是专门负责创造和设计的也就是说他在编谎话。反之,如果他看向左边,那就是在理性而有逻辑地回忆事实。
这个说法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致于一些警察局还专门开设了这类培训,用来审讯嫌疑犯。但近日发表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PLoS ONE)上的一篇论文泼了桶冷水:一个人说话时向左还是向右看,跟他说的是否真话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要靠这个来判断,还不如抛硬币来得准确。
这篇论文的主要作者是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的心理学家理查·怀斯曼(Richard Wiseman)。他经常受邀发表谎言及幻觉心理学方面的演讲,但几乎每次演讲,听众都会问他眼睛跟说谎的关系的问题。“这个理论在心理学著作中是找不到任何出处的,所以我决定,最好自己亲自验证一下。”怀斯曼解释。
他做了两个阶段的研究。在第一段实验中,他和同事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第一组人的手机放在自己包里,但必须骗人说手机放在书桌抽屉里;另一组确实把手机放在了抽屉里,也是这样如实相告的。他们跟实验者的交谈过程都用录像录了下来,结果发现,无论是说谎还是不说谎的人,眼睛望向左和右的几率是一样的。
第二段研究,他们调来了许多真实案件的相关录像。“这些都是在新闻发布会上,失踪受害者的亲人们的发言。”在这些案件被侦破后,据DNA检测、摄像头记录等证据证明,这些发言的亲属中有一部分谎言连篇。但将他们的录像跟说真话的人比较后,怀斯曼和同事还是没有发现眼睛看向和谎言的明显联系。
“这种说法,可能源自于NLP神经语言规划学,这种思想体系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诞生的,最开始将人的重构记忆和真实记忆做对比,后来不知从哪里开始,说谎和真实记忆也被纳入了它的研究体系里。”怀斯曼介绍,“现在它的传播越来越广,许多机构的人事部在招聘时,会专门观察应聘者的眼睛,看看他们在自我介绍时有没有说谎。”
判断一个人说谎的方式要复杂得多。首先,要根据一个人的行为判断说话真伪,必须设定一个基准线,先找出他说真话时的表现,然后才能根据行为的变化来做推断。其次,说谎者会不自觉地透露出一些线索:
说谎的时候,会本能地把自身剔除出去,比如说用“车坏了”代替“我的车坏了”;也很少提到谎言涉及的人名,比如克林顿在向全国讲话时,不愿说“莫妮卡”,而是“我没有跟那个女人发生性关系”。
许多人都知道,说谎者一般不敢看对方的眼睛,因此高明的说谎者会加倍专注地看你。但是,他们由于注意力太集中,眼球开始干燥,一段时间后会更频繁地眨眼,这就泄露了天机。
人们其实很少会记住发生过的所有事,回忆的时候一般会反复纠正自己,比如:“我回家,然后打开电视哦,不对,我先给我妈打了个电话,然后才坐在电视机前的。”而说谎者早已在头脑中把一切情景设想好了,会有条不紊地说出来,而且避免在陈述时说自己记错了,以免暴露自己。
(责任编辑:龚艳丽)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进食障碍(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厌食),躯体形式障碍,强迫症,社交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及人格障碍等疾病的诊治,特别对难治性精神病的治疗有一定心得。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广东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临床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联络会诊组成员,广东省干部保健中心《岭南保健》杂志科普专家,广东省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专家。
擅长领域: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青少年期情绪行为障碍等各种精神疾病的诊治、早期干预和治疗,以及各种心理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咨询、全病程综合精神康复培训(本人曾参加中德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研究系列培训、中美认知行为行为治疗系列培训班、中英(David教授)精神病认知行为高级培训班以及国际巴林特小组培训)
擅长领域:少年心理障碍、强迫症、精神障碍、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紊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