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为何对家人不如对外人态度好?

2014-01-31 00:58:11壹心理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为什么我们对家人反而不如对外人态度好?

  这个问题庄子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蹍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骜,兄则以妪,大亲则已矣。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庄子·庚桑楚》

  这是奥修的释:

  如果一个人在街上踩到了一个陌生人的脚,他会很礼貌地道歉,并且加以解释说:“这个地方太挤了。”

  如果哥哥踩到了弟弟的脚,他会说声对不起,就这样而已。

  如果父母踩到了他小孩的脚,他根本不会说什么。

  最好的礼貌就是免于所有的客套,完美的行为就是免于顾虑,完美的智慧就是不计划,完美的爱就是没有任何展示,完美的真诚不提供任何保证。

  其原因是:解释表示你并不真实。对方并不是一个陌生人,那么就不需要解释。哥哥只要说声对不起,他接受了那个过失,并没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就这样而已。如果关系更亲密,他们之间有爱,那个爱就够了,不需要什么替代品。

  踩到自己为什么不给自己道歉?

  爱越少展示的越多。

  2

  我在咨询工作中使用的一派理论,经常使用「认知」这一概念去理解人的主动行为。换句话说,人所以做出这样那样的事,无论看上去多么荒谬不可解,都是背后或明显或隐蔽的想法所致。

  想法有不同的层次,外显层次的想法当然一目了然,例如:「我就是要气气他」。

  你看,家人有亲疏远近,有爱恨情仇。越是亲近的家人,因为朝夕相处,摩擦碰撞,积累负面的情绪和想法的可能性,反而比普通的外人(同事、邻居、朋友)更为高发。赌气也好,怨恨也好,鄙夷也好,疏离也好,失望也好,关系层面的冲突表现到态度层面,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

  但真正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一些内在不可见的想法,我们称之为潜在信念。

  比如这样一个潜在信念:「我们可能会受到外人的伤害」,就可能导致题目所说的行为。

  因为有危险,所以要讨好。举个例子就好说了:就是在一个事实上的危险情境,这种信念直接上升到现实的层面,行动策略可参考一个最近很热的回答:女友被调戏应该怎么办?

  我要说的是大学认识的一个混混,大斌。大斌人称“北坊玉麒麟”,北坊一带路边摊大排档老板见了他都得叫声“斌哥”。大斌长得帅,玉麒麟这名字不是白叫的,他女朋友们也极为漂亮,站在一起那就是一对璧人。

  有天晚上斌哥和女朋友在外面吃完饭,从个黑灯瞎火的胡同抄近路回家。胡同里七八个小混混对着他女朋友吹口哨。这女人就跟题主提到的女人一样,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必须当面把这口气出了。但大斌就跟没听见一样拽着她继续走。女人暴怒了,骂大斌没种,然后又和这群小混混对骂。小混混们围了过来,但斌哥的女人,什么场面没见过?骂的更凶了。

  斌哥这时候发威了——他直接一巴掌把女人扇傻了:“怎么这么不懂事?!几位兄弟跟你开玩笑你都听不出来?!”然后斌哥毕恭毕敬的给几位小混混握手道歉,又掏出一包烟来挨个散烟,还拿打火机给一个个点上,浑然不管旁边哭的上气不接下气的女朋友。几个小流氓见过横的,没见过这么怂的,当下也没了主意,斌哥又是作揖道歉的拉着女朋友走了。

  当天晚上女朋友肯定是不依不饶,斌哥费了老大劲安慰。后来斌哥给我详细讲解当时的战术思想:

  1.真闹大了他能打倒三四个,而且全身而退。但肯定护不住女朋友,那几个人都有刀。所以必须不能打起来,能跑就跑。

  2.但是女朋友闹起来了,跑不了了。所以得最快速度说服女朋友——于是他就打了女朋友一巴掌让她住嘴。别的方法都太慢,而且女朋友当时的智商肯定理解不了,最重要的是撒泼的女人群嘲技能太强,得控制住。

  3.这一巴掌打完,女朋友肯定不会轻饶了他,所以他必须不能轻饶了这几个小混混。

  4.但是胡同里太黑,他看不清那几个人长什么样,所以他凑近了握手道歉,可还是看不清,只能给人再敬烟点火,借着火光挨个看了一遍。

  第二天他带着人去找那几个人了。主要目的不是让女朋友出气,而是告诉女朋友,天大的委屈也不用当时就闹起来,回头办法多的是,下次一定不要冲动。虽说是混混,但绝不是弱智,面子重要命更重要,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这告诫劝说的效果听说不错。

  对于这事的总结,斌哥说:“女人就是能惹麻烦。”

  我跟斌哥说:“你是大哥,你能带人去报仇,这要落在我们这些人头上就只能吃亏了。”

  斌哥说:“那就吃点小亏,不出事最好。”

  如果从表面现象来看,斌哥给了女人一巴掌,给小混混点烟,这态度倒挂得是有点匪夷所思。但仔细想,从那时的条件来看就只能这样。态度差的背后,是真心爱护你;而态度好的背后,是迟早把刀子捅回来。

  当然你会认为斌哥是明白人,这样做很明智。因为当时的情况确实凶险。

  可是很多人在不危险的情境中,会持有同样的信念,当然是潜在的,未必能上升到意识层面。比如我有天在商场坐电梯,人多气闷,有个小朋友嫌不舒服,一直在大哭要下去。他的妈妈——面红耳赤的一个农村妇女,严厉地捏住他的嘴:「不要哭!哭什么?」横眉怒目地瞪她的孩子,试图用这种凶狠来加重命令的效力。然后,她又有点惊慌地抬起头,看了一圈我们,尴尬和乞怜地笑了笑。

  如果做个类比,这位妇女在电梯运行的半分钟内,行动策略和斌哥一模一样:打击亲人,讨好外人。区别只是一个是真危险的情境,一个其实很安全——只是在她的信念中存在风险。这样的信念会导致她情不自禁地惊慌:如果孩子继续哭叫,会不会惹恼旁边的人?会不会遭到敌意?会不会受到指责和攻击?——尽管仔细一想,就算是吧,哭叫声是会让人们不耐烦,可那又怎样?难不成下一步有人就戴上黑手套掏枪?——但是通常来不及向下想。她的想法刚到达前一步,就会立刻促发行动。以后她再形成了习惯,做出反应的速度还会更快。这就是潜在信念影响行为的整个过程。

  「老婆,受不了你拖拖拉拉的!赶紧!迟到了他们会不高兴的!」

  「宝宝不许哭!在叔叔家要是不听话,叔叔阿姨要生气了!」

  「别人问你话要答应!在家装深沉也就算了,在外边就别给我这副死样子,听见没有!」

  凡此种种,惊慌失措地生怕惹外人不高兴的,都是源于这种信念。

  另外一种潜在信念,可能导致对家人态度不好的,可以叫做「态度有啥用,物质最重要」。

  有这种信念的,觉得已经为家人付出不少了。每天忙得昏天黑地,赚那么多钱就为给你买这个买那个,现在怎么了?我脾气不好不可以吗?在外面装了一天孙子,还让我回家在老婆面前装孙子?

  也有知友提到了这样一种信念:「家人安全,不会真的对我生气」。

  还有人的信念是:「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长,以后可以慢慢弥补」。

  还有很多很多……大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对号入座。这些信念有时是适应的,有时则弊大于利。比较麻烦的一点是,很多信念内化之后,自己是不自知的。这就是很多人会长期保持着一些外人看来离谱的信念的原因。好在通过内省和交流(尤其是交流,旁观者清),还是能让它们慢慢清楚起来。只要能意识到自己的信念就好了,随着阅历增长,心智成熟,它们总会越来越适应的。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