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卸去“铠甲”,一线医护的心结不要拖成“内伤”

2020-04-03 00:57:15健康界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越来越多的援鄂医疗队班师回朝,天南海北的白衣逆行者们,和湖北当地的战友们在离别时纷纷洒下热泪。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们将各自隔离休整,重新投入到日常的医务工作中去。

  越来越多的援鄂医疗队班师回朝,天南海北的白衣逆行者们,和湖北当地的战友们在离别时纷纷洒下热泪。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们将各自隔离休整,重新投入到日常的医务工作中去。

  抗疫救治战的硝烟即将散尽,如何让“拼到几乎脱力”的白衣英雄们尽快从“心理疲惫”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的状态迅速“回血”,将是各地卫生健康部门、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这其中,援鄂医务人员和本地医务人员的状况又有不同。

  援鄂医务人员,最大的心结是“牵挂”

  河北衡水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赵莹,是所属医院肿瘤科的“扛把子”护士长,也是家里两个娃的妈,自2月9日赶赴湖北,她阔别家乡近两个月了。如今,赵莹与她的“战友”们圆满完成支援江岸方舱医院医疗救治任务,已于3月18日平安返回衡水。“目前我们还在酒店进行15天隔离休整,再撑最后几天就能见到孩子了!”

  回忆起临走前那晚,至今赵莹都是哽咽的,“家里上初二的大女儿,什么都不说就是抱着我一直流泪;刚上小学的儿子抓着我衣服一直问‘妈妈你能不能不去,我以后一定好好听话’;平日不善言辞的丈夫,一整晚紧紧抓着我的手睡的。那晚我心里一直不是滋味。一头是战场,一头是亲人。”

  在江岸方舱医院的那些日子,赵莹一直接触新冠肺炎患者,也会担心自己被感染,重压之下对孩子的挂念与日俱增,只要一有空她就会和家里“云见面”。往日里睡眠质量就不是很好的赵莹,在方舱的那段日子里常因思念孩子半夜醒来。

  疫情汹汹,与新冠病毒作战的这些日子,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员,义无反顾前往重灾区湖北支援。褪去那身“铠甲”,每个人都是“赵莹”,承受着各种的心理压力。除了产生思念家人、忧郁过度、紧张等种种心理异常反应,他们还会有失眠、崩溃大哭等反应。

  少数医务会持续受到PTSD的影响

  在驰援医护人员抵达前,湖北尤其是武汉一线的医务人员不仅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量,还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从1月初到封城,患者爆炸性增长,医疗防护物资紧缺,湖北武汉等地一床难求,到多所医院发生院内感染,相继有医护人员因感染病毒去世……

  那些日子,有一线医护人员因情绪压抑、崩溃大哭的视频在网络上被热传。事后视频中咆哮大哭的医护人员还对媒体表示,“我们原来看80个病人都不觉得累,现在看30个病人都想吸氧。”

  在抗疫的“僵持阶段”,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官锐园教授发起一项调研显示,311名武汉一线医护人员中,约三分之一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此前也有调查显示,重大突发事件之后,30%-50%的一线救援人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调,通过及时的心理干预和事后支持症状会得到缓解。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救助,至少会有20%的一线救援人员在灾后一年内持续受到PTSD的影响。

  而且,这种心理伤害往往是长期的,有不少于5%的人会影响终生,需要专业并且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追踪治疗。

  尽早寻求帮助可以避免更大的“内伤”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近日整理发布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天200个咨询电话和60个网络辅导的咨询人群中, 医务工作者仅占5%左右。

  这意味着,一线医护人员因工作强度大、长时间处于高压环境之下,并无法从容地得到专业心理干预的帮助。

  当然,在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院长马恩祥看来,这次站在抗疫一线的很多医生护士本身就是ICU或者重症医学出身,抢救病人的场景相对常见,他们自我调整心态的能力相对也强些,也懂得做好自身防护的重要性。

  但类似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公卫事件,往往会超出个体或某一个群体的应对能力,容易触发心理危机。如果一线医护的心理问题已经发展到无法自行解决,就要及时寻求专科援助,避免“战线拉得过长”演化为更深的心理创伤。

  迈过疫情这道坎,也迈过自己心里的坎儿

  一线医务人员心理的负荷达到一定极限时,如何处理?

  3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的通知》(下称《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方案》第四点明确,各地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做好疫情防控医务工作者心理服务,对一线医务人员加强关心关爱。为各类疫情防控医务人员的心理服务提供了导引。

  大致方向有了,当医务人员出现一些显著症状时,该怎样具体调整他们的精神状态?

  对于暂时仍不能见到家人的援鄂医护人员,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杨甫德曾介绍:“一个人的困难时的精神支持和心理支持,最重要的是来自于家人。长时间阔别家乡、见不到亲人,一定要通过可能的途径,让他们第一时间或定期与家人沟通交流。一方面帮自己减压,另一方面增加家庭和谐度。”

  高压工作环境下,几近透支的身体,防护设备的穿戴繁琐,怕被染病的担忧与无助,长时间与外界隔离的孤独感,身边患者或同事被病毒夺走生命……其中的任何一项对一线医护尤其是湖北地区的医务人员来说,都可能造成情绪的巨大波动和心理的压力,也极有可能产生继发性创伤压力。尤其蓦然失去身边人,甚至没来得及见他们最后一面的医护人员,其心理创伤的修复不会一蹴而就。

  马恩祥建议,很多时候,医护人员可以在发现心理问题的前期,自我调节生理和心理的症状。例如,心情压抑时可以找一个没人的地方,痛痛快快哭一场,可以感觉到放松;再如花几分钟的时间做运动提高肌体抵抗力,或听舒缓音乐让大脑和身体脱离紧张状态;还可以找信任的人说说话,排解心中的苦闷等。

  此外,马恩祥提醒,如果外界的干预方法不当,反而会容易致使人员本身心理问题的加剧或以往心理问题的集合。在尝试以上办法均未奏效时,就要主动及时接受心理危机干预。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1月26日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医护人员寻求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健康服务,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进行线上心理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面对面心理危机干预。持续2周不缓解且影响工作者,需由精神科进行评估诊治。如已发生应激症状,应当及时调整工作岗位,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用“空杯”心态迎接新的环境和挑战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精神心理专委会秘书长宋崇升对健康界表示,通过这次疫情,可以从心里建设的角度,为一线医务工作者总结出以下建议:

  1.医护人员在疫情等重大事件前期做好一定心理培训,了解应激反应,学习应对应激、调控情绪的方法;

  2.注意保持适度的动机强度,疫情期间能参与到一线,既是挑战,也是历练;

  3.在没有开始工作前,保持一种“空杯”心态,既不高估可能的困难,也不轻视未知的辛苦,而是尊重实际情况;进行预防性晤谈,公开讨论内心感受;

  4.个人做好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准备,做好防护,以开放、容许、接纳的心态来迎接新的工作;

  5.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与家人和外界联络、交流;相信经过武装的自己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

  6.最后,沉下心来,胆大心细地深入“作战”。

  (注:文中“赵莹”为化名)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