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人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一些还没有确定工作单位的毕业生极易产生紧张、迷惘、郁闷、烦躁等情绪,表现出心理脆弱、心态失衡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对此,有关专家表示,应该对这些毕业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使他们摆脱困境,重建信心。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学生似乎有点手足无措。“工作不好找,回家找父母”的“啃老族”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急嫁族”,成为了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现象。
针对以上现象的产生,不少专家认为,这一方面反映出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部分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困境。
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困境一:就业目标模糊
目前,由于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在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专业不对口,职业知识和技能相对匮乏,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就业力”,导致“毕业生不知何处找工作”,表现为或急功近利、缺乏远大理想,或见异思迁、朝秦暮楚,或职业目标长时间没有确定。
心理困境二:心理误区多
面对激烈的竞争,毕业生容易产生心理误区,他们或相互攀比、缺乏主见,或脱离实际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因而就会产生焦虑、失落、恐惧等情绪。
心理困境三:心理冲突增多
有的毕业生心理冲突明显,表现为有远大理想但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注重实现人生价值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公平竞争但期待自己特殊化;希望独当一面又渴望别人帮助。
心理困境四:自我认知偏差
由于年龄结构、文化素质、群体意识的特殊性,大学生形成了其独特的心理结构和人格。有些学生往往自我估价过高,总希望尽快找到实现自我的场所,尽早在社会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而现实往往令他们大失所望。于是,缺乏自信,怨天尤人,不善于竞争等现象,就会在部分学生身上出现。
心理困境五:心理封闭
有些学生在找工作时疲于奔命却总是不尽人意,经历了一次次的打击却仍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后,他们就产生自我怀疑和恐惧社会,甚至出现多疑、孤僻、自卑等症状。
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对学生本人不利,对其家庭,对社会,也是一种不安定的因素。因此,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
面对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和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一些工作无着落的大学生出现焦虑、迷茫、失落等症状,觉得前途灰暗,心理压力较大。学生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凸显出高校就业心理辅导工作的不足。
在临近毕业时,高校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竞争,鼓励他们树立乐观、平和的就业心态。高校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有专家指出,高校专业化、精英化教学模式的天然缺陷,容易导致学生自我期望值过高而又不适应现实社会。
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借鉴经验,保证必要的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建立系统的培训课程,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进行求职心态的调整和择业技巧的教授,或者通过“一对一”的辅导,引导学生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同时,有关人员应多与学生谈心,帮助他们释放压力,让学生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
(责任编辑:龚艳丽 实习编辑:练丽特)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焦虑症,学校/社交恐惧症,强迫症,抑郁症),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网络游戏成瘾等,以及儿童青少年常见的行为问题:发脾气,咬手指,退缩行为、依赖性行为、攻击性行为等治疗。
擅长领域:擅长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尤其擅长心理障碍、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儿童与青少年心理问题及精神疾病等。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合并心理治疗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
擅长领域:张璐璐医生擅长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记忆障碍、精神分裂症;青少年情绪管理与行为问题;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全病程精神心理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