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会话治疗:经过第一次咨询,阙女士能够理解生活的波折,但是挫折带来的心理伤害,尤其是再婚的挫败感,加重了丧夫“未完事件”的投射,抑郁性障碍带来更加沉重的痛楚。笔者认为认知行为疗法难以帮助其走出痛苦。决定采取音乐疗法。求助者亦表示乐意尝试配合。
(三)、音乐子人格的测定:经过交流,对其音乐修养、偏好,文化历史背景做了了解。经过试听,以及诱导性提示,认为其对于民乐经典有良好的敏感反应。其音乐子人格属于“深沉的二胡(H)型”(见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邹光宇《民族音乐元素的情绪维度与梯度研究》p150)。决定对其采用民乐经典进行治疗。
(四)、投射、支持音乐治疗:
1、叙事联想音乐投射。场所,笔者音乐治室,躺卧零负荷电调治疗椅,室内柔和暗淡黄光。采用《童年的回忆》、《天凉好个秋》、《十送红军》纯音乐二胡曲为背景音乐,音量轻柔;做浅度催眠引导,放缓呼吸。音乐起,笔者询问,“此刻跟丈夫关联最密切的联想是什么?”答:“婚纱照……”两行清泪即刻奔涌而出,嘴唇颤抖……笔者提示阙女士,这里是安全的,请继续回溯你的生活,美好的记忆,痛苦的记忆,音乐伴随你。音乐进行到15分钟,阙女士开始嚎啕大哭。历时七十分钟,音乐淡出,笔者做唤醒式情绪导出。事后,其做了简单的陈述,音乐把她带到和外婆的时光,外婆已不在人世,委屈的她投入外婆的怀抱,淤积的情感倾泻而下。
2、支持音乐治疗;五天后如约做第二次治疗。阙女士自称头痛减轻,依然气短郁闷,不能自我,依然悲哀。笔者决定继续做情绪宣泄,支持性治疗。室内设置如前,缓慢呼吸,轻度催眠意念引导;采用音乐编排《童年回忆》、《江河水》循环,以图引导悲哀情绪的宣泄。大约八分钟后,进入悲伤情绪,无声哭泣,泪流满面。四十分钟后,转用二胡曲《十送红军》,引导做“未完事件“的联想,表情痛苦悲哀,双手十指紧扣。暗示唤醒引导结束,悲伤情绪惯性明显,静坐片刻后离开。
3、投射治疗和家庭作业:写下与丈夫的遗憾。五天后依约前来。有十几件希望与丈夫一起做的事情写在纸上。最大的遗憾是未能与丈夫告别而天人永隔。笔者决定再做音乐投射处理。治疗设置如前,音乐编排二胡曲《十送红军》循环,音量轻柔;潜度催眠引导后,阙女士进入闭目冥想,两行眼泪流出。但面部表情已不如以前悲伤。六十分钟结束本次治疗。五天后,再次重复本次治疗过程一次,增加动力火车组合《摇篮曲》收尾。
4、家庭自我音乐调节:经过几次治疗,自称对二胡曲《十送红军》“产生了感情“。笔者开出清单,《十送红军》、《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要求阙女士依次各听一天、二天、二天或更久。求助者自称音乐联想已经不是阴霾,而是阳光和恬静的湖面……
5、激励重建自信:治疗设置如前;选用音乐为交响乐《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循环、《红旗颂》,求助者经过前几次的治疗,对音乐的感受性和领悟力明显增强。乐曲进行到激昂处,出现了握拳动作。六十分钟结束,其联想为大学舞会,跟女儿去上学的路上。《红旗颂》的进行节奏中,女士联想到做干部的父亲奋斗的历史和给与自己的关怀,高考的经历……
引导结束,女士平静而神情笃定。此后,每隔十天,分别选用了一些中西经典而阙女士有些熟悉的乐曲,做为背景音乐,做心理催眠暗示治疗。历时四个月,阙女士表示自我感觉良好。自己认为“可以告一段落”。
五、效果评定:近期抑郁自评量表测量,标准分为49分;SCL-90测量,总分为153分,人际敏感2.1分、焦虑1.8分、抑郁1.9分、强迫2.1分外,其他分数均明显低于2分。
本案例音乐治疗效果良好,回访已能明显感觉到阙女士阳光的一面,不再哭泣,工作状态正常。
四、 小 结
本文并非想输出一个抑郁性障碍的音乐治疗标准程序。然而音乐治疗的结构性却是不可以忽视的。以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动力学的观点看,目前的障碍,必然有其历史(动力)原因;淤积的负面心理能量的转化或者释放,是音乐治疗投射支持策略的重要根据。情绪与音乐的共鸣是负面能量的舒缓与疏导。合理认知的建立或者信念体系的合理化也是潜在心理能量整合管理职能的发挥。而创伤性抑郁障碍的音乐治疗结构,必然包含:负面心理能量的疏导释放、孱弱心理状态的支持、平衡心理重建等三大阶段。具体的干预策略实施,则要根据个案的特点有技巧性乃至艺术性地操作了。
音乐治疗大有潜力可挖。
(责任编辑:郑丹霞)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躁狂症、精神障碍焦虑症、社交障碍、恐惧症、强迫性障碍等精神心理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
擅长领域: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青少年期情绪行为障碍等各种精神疾病的诊治、早期干预和治疗,以及各种心理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咨询、全病程综合精神康复培训(本人曾参加中德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研究系列培训、中美认知行为行为治疗系列培训班、中英(David教授)精神病认知行为高级培训班以及国际巴林特小组培训)
擅长领域:少年心理障碍、强迫症、精神障碍、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紊乱等